作者:颜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贺灿飞,北京大学;刘涛,北京大学;杨皓雁,北京工业大学
Regional fiscal disparities in Chinese cities: Revenue-expenditure perspective发表于Applied Geography,2024年8月。
1.简介
区域不平等一直是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不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中国经济增速逐步回落,区域间财政差异也在不断拉大。过大的财政差异会直接影响政府职能的实现和居民公共服务的获取。中国正处于由发展主义向福利主义的转型过程中,精准扶贫、共同富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减少区域不平等发展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健康、可持续的财政支持。
本研究以财政压力严峻且不均衡的中国为对象,运用收入—支出差额法对2000、2010和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财政状况进行评估,并进一步分析地区财政差异的变化。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过去2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财政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更加发散还是更加收敛?(2)地区财政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维度?财政状况在不同维度上如何变化?(3)导致地区财政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4)转移支付对缩小地区间财政差距是否有效?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衡量政府财政状况的标准,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地级市财政差异的测量。良好的财政状况意味着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政资源来提供标准的公共服务。因此,财政状况受到收入和支出的共同影响。“收入—支出”差额法是衡量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最初由Ladd和Yinger于1989年正式提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计算城市提供标准水平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需求与其满足这些需求的财政筹集能力之间的差距来衡量城市的财政状况。通过将特定城市与所有城市的整体财政状况进行比较,可以得出该城市的相对财政缺口,并将其作为衡量财政健康状况的指标。
(2)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财政和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人口及结构数据来自2000、2010和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的转移支付数据来自《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2010年和2020年的转移支付数据来自网站公开数据或通过申请公开的方式从地方政府获得。
3.结论与讨论
近 20 年来,中国地级市的财政状况总体上呈分化趋势,表现为财政状况较好的地区不断优化,财政状况较差的地区不断恶化。地区财政状况的分化不仅存在于全国范围内,而且在不同区域、不同行政级别以及不同城市化水平的城市之间均普遍存在。东部城市财政状况持续较好,中西部城市财政状况相对较差,但中部地区财政状况随时间推移有所改善,东北地区城市财政状况持续恶化。
收入筹集能力差异是财政不平等的主要驱动因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收入对财政差异的贡献越来越大。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地区间财政差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迁移、产业结构、政治体制、社会经济和自然地理等。
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政府间转移支付在缩小地区财政差异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转移支付在均衡财力资源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然而,在考虑转移支付后,中国城市之间的财政差异仍在不断扩大。要扭转城市间财政差异扩大的趋势,需要更加均衡的转移支付制度。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362282400167X?dgcid=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