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 COP15主题论坛及NGO平行论坛闭幕式|非国家主体自主贡献及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2021年09月29日
新闻

CBD COP15NGO平行论坛之“非国家主体自主贡献及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主题论坛于9月28日在昆明召开。论坛由中华环保基金会、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联合主办,得到了社会公益保护地联盟,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的大力支持。


主题论坛通过中国、美国、非洲和东南亚的案例介绍及一线的保护故事,展示非国家主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成绩和部分成功案例,并通过圆桌对话环节,对非国家主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应该扮演的角色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展开了充分的探讨。与会嘉宾还对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以及非国家主体的作用进行了展望。论坛分享者包括来自中国、美国、非洲、东南亚、南美及欧洲非政府组织的项目执行者,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一线保护工作人员,企业代表、妇女及青年代表等。大会还发布了全球非国家主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资助贡献的研究报告,第一次以整合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了非国家主体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持续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首先,CBD秘书处执行秘书特别顾问、行动之友负责人Catalina Santamaria女士在线上发表致辞。Santamaria女士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参与此次论坛,特别感谢所有组织此次论坛会议的COP15执委办和所有工作人员。


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而现在采取行动的时间越来越紧迫,我们必须携手应对这一复杂的挑战。事实上,生物多样性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水安全、粮食安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因此,所有人都要行动起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行动方案在全球和地区层面上的相应目标。非国家主体是促进以及推进实现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关键一员,需要和国家层面相互配合,才能推动CBD COP15框架的达成。


图片


COP15云南省筹备办副主任、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高正文先生发表致辞。他首先代表云南省筹备办对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的开展表示祝贺。云南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之一,也是最容易受到威胁的地区之一。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具有丰富性高 、独特性和脆弱性等三个特点。20年发布云南生物多样性白皮书。他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任重道远,需要大家共同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图片


老河沟保护中心主任刘小庚先生讲述了中国公益保护地—老河沟的故事。他介绍自己在十年前在老河沟,也是中国的第一个社会公益保护地工作。他认为,要制止盗猎,必须要发现线索,需要比盗猎分子更熟悉保护区。同时,因为盗猎的威胁主要来自社区,他们还开展定制农业、自然教育、社区项目等。他用“上山”—了解森林;“下乡”—与社区交流互信;“扫厕所”—做好每一件小事总结了这十年的工作。通过十年摸索,老河沟团队也更加认识保护管理的基础。


图片


主题报告环节,则主要介绍了社会公益机构参与保护地管理的进展和中国、美国、非洲的案例分享。

首先,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博士和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的彭奎博士分享了非国家主题在全球保护地管理上的贡献进展。


王毅副院长首先发表了主题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双碳目标”的演讲。他介绍全球气候治理已经进入碳中和时代,而习近平主席在7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建设国家公园及保护地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进展最快、成果最显著的综合性改革发展“标杆”,为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空间。他介绍在新的背景下,可以分别从人和自然的角度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政府部门其实也很关心碳汇数据、公益保护地体系建设,包括非国家主体可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的作用等。


图片


GEI的彭奎博士则介绍了非国家主体,尤其是公益组织开展了哪些工作。为了改变生物多样性持续的恶化,需要靠全球政府制定计划,采取变革的理念。同时,非国家主体也有自己的优势。为了支持COP15大会,在过去的两年里,很多机构都开展了行动,例如建立保护地联盟、公民生物多样性联盟、中非对话平台和东亚-东南亚社区保护网络等。此外,非国家主体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不同的媒体合作,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发展。


图片


来自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靳彤博士分享了中国社会公益保护地的现状。中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陆地面积的25%,但当前自然保护地在空间代表性和管理有效性上仍存在空缺。因此,我们集合大家的力量,将由民间机构、社区或个人治理或管理的自然保护地都定义为公益保护地,这也涵盖了IUCN所有治理类型中非国家主题参与的类别。2017年,26家保护机构发起成立社会公益保护地联盟,目标在2030年推动和支持民间力量帮助国家管理和保护1%的土地。截至2020年9月已经认可了51个公益保护地,面积10311平方公里。


图片


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国际土地保护联盟主任James N. Levitt先生讲述了民间土地信托和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作用。国际土地保护联盟(ILCN)与六大洲100多个国家的组织和个人合作,通过民间土地信托(Land Trust),运用土地所有权、地役权、租赁等机制保护土地。截至2021年,北美的民间土地信托保护土地约有2500万公顷,澳洲和欧洲分别有1500万公顷和400万公顷。不同的民间组织支持着具有创造性、可衡量有效、可复制性和持续性的保护项目,树立了国际典范。Levitt先生分别讲到智利运用地役权保护生态廊道、美国在生物多样性冲突风险较低的地方进行风电选址、NABU组织在德国进行流域保护、国际鸟盟保护跨非洲和中东的鸟类迁徙廊道、绿色澳大利亚致力恢复澳洲数百万公顷的土地、蚂蚁森林在中国植树和保护动植物栖息地的案例,并强调了同伴学习和国际经验交流的重要性。


图片


Jean Labuschagne女士作为非洲公园的代表,讲述了社会资本参与非洲国家公园管理案例。非洲公园成立于2000年,目标是应对非洲保护地衰退问题,也最先提出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作的模式。非洲国家目前在管理11个非洲国家的19个公园,目前有3500名正式员工,其中96%的员工来自当地国家。非洲国家作为非洲领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希望可以将30%的非洲独特景观和野生动物纳入保护范围,目标在2030年管理非洲的30个国家公园,土地面积3000万公顷。


图片


随后,缅甸森林协会的U Htun Paw Oo先生讲述了来自缅甸的社区保护故事。在过去的20年间,缅甸的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毁林的主要原因是对土地的过度开发、非法开采、农业等。缅甸政府方面一直很支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出台了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计划、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区法律等等。2020年,缅甸实现了8%的国土面积受到保护,包括原住民保护地和社区保护地。缅甸森林协会的主要目标,就是能够帮助缅甸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计划。


图片


接下来的圆桌对话环节由哈佛森林学院主任David Foster博士主持,主题为“民间力量在非国家自主贡献中的作用讨论”


Mike Maunder博士所在的剑桥大学Cambridge Conservation Initiative主要负责濒危景观保护、地貌地形功能修复和生物多样性功能修复,其保护面积已覆盖欧洲近100万公顷的土地。对Maunder博士来说,濒危物种的保护需要切实的行动来支持和与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合作瑞尔菲律宾渔业总监Rocky Sanchez Tirona女士介绍了她在政府和本地社区推动可持续渔业的经验。Tirona女士表示,我们需要与当地社区居民进行有效沟通,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来避免因禁渔禁捕与当地社区产生冲突,更加有效地推行可持续渔业。保护国际南美协议保护项目主管Alejandro Rosselli Londoño先生介绍了协议保护机制(CCCA)在南美洲的运用。Londoño先生希望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改变当地社区的行为模式,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计。除了与保护地的沟通,他还强调了原住民在发展居民生计和保护亚马逊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


图片


桃花源基金会八月林保护地主任王大衍先生,为大家分享了桃花源基金会在保护地的一线工作,其中包括保护地动植物保护和鼓励保护地居民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老牛基金会秘书长安亚强先生介绍了非公募基金会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中的作用。2014年,老牛基金会和国际湿地公约纽约办公室等合作发起了滨海湿地保护战略研究项目,并于2017年发起推动了中国第一块政府与公益组织共同建立的公益保护地,也是第一块在城市中心的保护地。GEI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官员陈韵竹女士作为青年和妇女代表,分享了GEI在原住民社区支持女性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通过社区协议保护机制,GEI在青海省毛庄乡支持和帮助当地牧民组成志愿巡护队,并帮助当地藏族妇女学习制作藏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来改善生计。除了改善生计,手工艺品的销售所得还用于支持生态巡护队,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生计改善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腾讯企鹅爱地球的负责人王昳女士介绍了腾讯作为一个互联网科技和文化公司,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去阻止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在网络的蔓延,例如开通野生动物互联网举办平台等。王昳女士表示,未来会继续尝试激发科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巨大潜力,令更多人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者。


图片


最后,生态环境部COP15谈判代表、执委办执行副主任刘宁副司长和王毅副院长分别对会议进行了总结。


刘宁副司长表示,这两天的会议让他备受鼓舞。从2018年发起的沙姆沙伊赫到昆明的进程,到现在将近三年,我们终于走到了昆明。在13天后的COP15大会上,昆明将成为一个标志。不仅仅是云南的昆明,是中国的昆明,更是世界的昆明。希望这个论坛,能够让NGO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更多的空间。


图片


王毅副院长则表示,通过这次论坛了解到非国家主体在整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听到了很多来自不同地区的实践案例。但同时,非国家主体开展工作方面也还是有很大的困难、很多的缺口,包括法律实施、能力、资金等等,各国之间也有差异。要实现2030年的目标,真的需要宏观的政策和数据的支持。


图片


要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社会组织作为生物多样性目标达成的重要参与者也要行动起来,积极分享各自的成果、经验、体会、感想, 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一份力量,期待大家都早日实现目标。


本次NGO平行论坛的闭幕仪式由GEI、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中华环保基金会携手中华环保联合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中国环境资助者网络共同承办。闭幕式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公益组织代表、青年群体代表、妇女群体代表、地方社区代表和媒体代表近300人,共同参加了非国家主体自主贡献倡议签约仪式。


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牧民索才,为与会嘉宾奉献了精彩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卓干玛”暖场舞蹈表演。轻歌曼舞中,在场嘉宾共同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繁荣而祝福。


图片


随后,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先生(由中华环保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光代致辞)生态环境部COP15谈判代表、执委办执行副主任刘宁、CBD秘书处执行秘书特别顾问兼高级项目管理官员Catalina Santamaria女士以及大自然保护协会全球CEO Jennifer Morris女士为闭幕式致辞。他们对非国家主体,尤其是中国NGO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表示了高度赞扬,对本次平行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与所有参会嘉宾共同见证了接下来的非国家主体自主贡献倡议仪式。


图片


GEI、非洲野生动物基金会、人民资源与保护基金会、澳大利亚土地保护联盟、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内蒙古老牛基金会、野声、中国农民种子网络、青海省囊谦县毛庄乡奔康利民合作社以及LOHAS乐活杂志,从各自机构工作内容的角度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承诺。


图片


随后,34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非国家主体组织代表共同登台,见证了《非国家主体自主承诺行动倡议》的宣读和承诺,并由来自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的8家牵头机构代表与线下和线上嘉宾一起,共同启动了“迈向昆明,我为自然承诺”全球非国家主体自主贡献行动倡议。


倡议呼吁凝聚民间保护力量和意愿,促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及生态经济的繁荣,发挥原住民、地方社区及女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核心地位和贡献,加强公众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并继续动员更多来自各国的非国家主体加入和宣布自主承诺,贡献于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及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


图片


中国的十余家基金会、环境组织和平台等已经率先做出承诺,在未来10年中,将投入约24.5亿元人民币,在中国及全球开展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修复,并促进约10万平方公理保护地提高保护效率、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等。在此基础上,正引领100多家中国机构继续开展广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承诺行动。


最后,在一曲宁夏名歌“花儿--自然“中,此次NGO平行论坛圆满闭幕。


图片


本次NGO平行论坛为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入的参考和建议,并为应对气候变化、红树林保护和基于社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多元化、多维度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论坛上,我们听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层级的非国家主体的声音,启动了“中国-东盟红树林保护倡议”和“迈向昆明:我为自然承诺”行动倡议。虽然本次平行论坛落下了帷幕,但是非国家主体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脚步却不会停下。


GEI愿与所有合作伙伴一起,为守护“绿水青山”和共建自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图片


图片来源自CBD COP15 NGO平行论坛

相关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