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放|OECM如何助力中日韩实现30X30保护目标

2024年06月26日
讲座

图片

OECM如何助力中日韩实现30X30保护目标




主持人:
刘申敏,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国际土地保护联盟亚洲代表
"江河荟浙江翠”寺坞岭自然地负责人

嘉宾:
孙艺芸,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办公室项目官员
Maiko Nishi,联合国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级研究所(UNU-IAS)研究员
Hag Young Heo,韩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国家公园研究所研究员



       2024年6月12日,“OECM如何助力中日韩实现30X30保护目标”线上讲座召开。实现自然保护成果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了承认这些保护成果,“其他有效区域的保护措施 ”(OECMs) 的概念应运而生。OECM概念首次提出于2010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 ,并在新的2030GBF的目标3中得到了进一步强调。OECM指的是超出保护区范围的土地管理和保护策略,这些策略直接或间接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以及当地社区的文化、精神和社会经济价值。本次网络研讨会概述中国、日本和韩国在OECM方面的进展。嘉宾分享了不同国家制定的OECM标准以及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

        首先,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的孙艺芸介绍了OECM的定义、分类、评定标准等。她还介绍了OECM在中国发展的时间线及研究进展,并重点分享了专家组共同撰写的《中国OECM现状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分析、潜在区域,以及不同治理类型下的潜在OECM类别及案例,如北京京西林场(政府治理)、云南芒市芒杏河中缅灰叶猴栖息地(共同治理)、北京大学校园自然保护小区(共同治理)和大庆油田老虎山自主贡献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公益治理)等。

        第二位嘉宾是来自日本的Maiko Nishi博士,她是联合国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级研究所(UNU-IAS)的研究员。她首先介绍了日本新发布的30×30路线图,主要通过扩大自然保护地和与建立OECM体系。接下来她介绍了OECM在日本的发展过程、评定标准以及认证成效,迄今日本已完成了184处OECM认定。她还详细介绍了日本涉及农村区域的“里山模式”(Satoyama),即生产活动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并可持续地支持当地社区的生计的生产区域,这些地方可以作为OECM的潜在区。她还详细介绍了Chu-pa森林的案例。

        第三位嘉宾Hag Young Heo博士是韩国国家公园管理局(KNPS)国家公园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他介绍了OECM近年来在韩国的进展,重点介绍了韩国本土OECM识别工具K-OECM的概况,包括其设计思路、筛选与评估标准和识别流程等。韩国也将OECM的韩语术语暂译为“自然共生区域”(Nature Coexistence Area),以促进各方达成共识并提升接受度。他还介绍了韩国民间保护的鹤类栖息地以及修道院保护管理的OECM案例。

图片

讲座回放请前往公众号“北大林肯中心”观看。





相关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