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推文根据2022年11月5日北大-林肯中心成立十五周年系列论坛之一“双碳目标下中国城镇化路径:前沿思考”主题报告整理而成,经报告人何深静教授审阅。
报告人:何深静,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更新与绅士化、城市治理、健康城市、住房与社会空间分异等。
摘要:报告从公平性角度切入解读“双碳”目标,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从全球南北差异、区域与城市差异、城市内部差异、城乡差异四个尺度解读了“双碳”目标下的差异性和公平性的相关议题。同时结合社会-生态-技术系统的治理框架,介绍了香港乡郊复育的实践项目,该项目借鉴了盛行于欧洲的生活实验室模式,旨在探索如何将双碳目标更深入地和技术进步、社会正义、本地文化等相结合,以共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一、双碳目标下的差异性与公平性
我国在2020年提出了“双碳”目标,这不仅是一个环境目标更是政治目标,会深刻影响到国家乃至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制定相应政策和进行治理时,应考虑到社会各方面的差异性和公平性。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原则,基于碳排放大小、为解决方案做出贡献的能力,在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中,各国具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具体而言,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尺度的差异。(1)全球南北差异。如高碳排放企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发展中国家面临快速城市化和环境可持续双重挑战,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生产优势和经济水平存在差异。(2)区域差异。区域不均衡发展普便存在,各个区域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认知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异。(3)城市内部差异。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社会空间差异在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中被进一步强化。(4)城乡差异。城市消耗全球60-80%的能源、产生 70%的温室气体,乡村地区承担着生态服务等重要职能,然而其生计和发展需求被忽略。
二、多个尺度的公平性议题
尺度一:全球南北差异与不平等
香港大学未来城市与可持续系环境(FUSE)实验室的研究团队研究了绿地暴露在全球南北城市中的不平等(Chen et al. 2022)。其研究成果表明:全球南方城市的绿地暴露水平仅为全球北方城市的三分之一。全球南方城市的绿地暴露不平等(基尼系数:0.47)几乎是全球北方城市(基尼系数:0.27)的两倍。22%的绿地暴露不平等变化与绿地提供有关 53%与绿地提供和空间配置的联合效应有关。这些发现强调了南方城市优先考虑绿化政策及其空间配置优化以减轻环境差距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性。
图1 全球人类接触绿地的多尺度异质性(Chen et al., 2022)
尺度二:区域差异与不平等
何深静教授团队和武汉大学苏世亮教授团队合作,从绿地景观资本化效应角度研究了区域差异与不平等(Su et al. 2021)。该研究利用在线住房广告的大数据,揭示了在中国五个特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武汉)景观设施如何被资本化为租金价格。对绿地景观(公园、花园、绿地、水体-蓝色景观等) 市场供应和主观感受及需求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城市房租广告对各类绿地景观的情感强度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杭州、上海、北京、武汉、深圳。对不同城市,其绿地景观资本化效应不同,体现了不同城市对绿色景观设施价值的认可度和支付意愿。这一研究从需求端反应了不同城市对双碳目标的认知差异。
图2 识别的主题(北京为例)(Su et al., 2021)
尺度三:城市内部差异与不平等
气候/环境绅士化成为研究城市内部乃至区域与全球尺度差异与不平等的一个重要话题。随着风暴、地震、森林火灾等突发事件和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长期变化的发生,气候和环境及相关因素的变化对城市发展产生愈来愈深刻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地区和国家,对于气候变化或气候危机的社会构建和宣传,也会造成不同的主观认知。这进一步导致了不同城市对绿色基础设施绿色景观认可度和购买意愿的差异,相应地,规划界和政府也会采取不同的面向绿色、低碳、韧性的规划措施。绿色地产、应对气候变化地产、城市韧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但是它们主要服务于富裕阶层,在带来了地产价值提升的同时服务于既得利益者的城市再发展,忽略了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通勤、生活 质量、应对气候变化等要求。相关研究在南美等西方国家得到了关注,但在我国仍然比较欠缺。
尺度四:城乡差异与不平等
基于对城乡二分法的长期争论的批判性反思,何深静教授主张从星球思维(planetary thinking)出发重新审视城乡关系和乡村性(He and Zhang 2022)。对乡村进行重新概念化,并探讨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振兴的潜力。更重要的是,该研究借鉴了星球思维,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互动的共同发展的多种路径和可能性。这种视角同时跳出传统意义上对城市化或乡村化的定义,着重关注两者的相互交融和影响。研究强调乡村的不断演化的过程和多维的性质,以探索通过“非城市中心”的星球思维,将乡村理解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缓冲区,可以促进构建更加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乡村化和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交错和共同发展,研究提出应当加强乡村社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能动性。
三、社会-生态-技术系统的治理框架与实践
城市的运作取决于复杂且相互依存的社会、生态和技术系统,而这些系统之间的协调需要适当的治理形式(Krueger et al. 2022)。社会-生态-技术系统 (SETS)的治理框架充分考虑城市系统的复杂性,是一套兼顾公平与赋能、生态韧性、高效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包括了多主体、多目标、多方案的全面、包容性的治理框架。这一治理框架的运用还可以实现在多个尺度上的镶嵌与交融。
图3 城市社会-生态-技术系统的治理框架(Krueger et al., 2022)
香港有四分之三的土地尚未开发,未开发土地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乡郊地区。因此乡郊是探索香港城市如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区域。基于社会-生态-技术系统的治理框架,何深静教授和团队计划开展 “香港乡郊的实践:谷埔的低碳生活实验室”研究项目。该项目借鉴了生活实验室(living lab)方法,旨在探索如何将双碳目标更深入地和技术进步、社会正义、本地文化等相结合,以共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该研究的核心目标旨在探索城乡共融、如何实现多元主体和多目标的协调。从不同主体出发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需求:(1)村民对恢复当地的农业生态系统、客家文化保育的要求。(2)城市居民对绿色环境、 生态旅游的需求。(3)香港实现低碳目标、生态保育的需求。
生活实验室的方法发源于MIT,广泛应用于欧洲,强调开放多元、多学科交叉,覆盖可持续发展、 清洁能源、社会创新、健康等主题 (UN Habitat, World Cities Report 2022)。该方法强调多元主体参与、用户驱动的创新、开放的创新环境、真实的生活场景、共创的过程。团队提出的谷埔低碳生活实验室将结合传统的客家农业生态智慧与现代智慧科技推动社会-技术-生态系统向双碳目标的转型,并基于村民的真实生活场景构建四个实验室,聚焦于生态、食品、艺术、健康四个主题,将和村民及志愿者一起开展研究。
何深静教授团队计划将谷埔这一小小的村落打造成一个教育中心、创新以及低碳的知识交流的中心,从而构建一个非常有活力的社区,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村民回到村庄,共同参与到社会、生态和教育方面的活动,并将这种社会-生态-技术治理的模式推广到大湾区,甚至是更广阔的地区。
四、展望:迈向公平、共融的双碳目标
何深静教授在最后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将双碳目标与更深入和广泛的技术创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和目标结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1)关注社会-生态-技术系统的转型。跳出社会-自然、乡村-城市的二元对立理论,进一步厘清社会、生态、技术三者互相构成、互相影响的关系。(2)多学科的方法和视角: 结合生态文明、社会经济、城市政治生态、社会治理的视角,并综合遥感、大数据、机器学习、城市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等。(3)多维度、多尺度的研究: 围绕着不同的双碳主题,在全球、区域、城市、城乡等尺度开展研究。
想要了解更多何深静教授及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可以关注香港大学促进公平与福祉的社会基础设施实验(Social Infrastructure for Equity and Wellbeing (SIEW) Lab)的网站:https://www.siewlab.hku.hk/
参考文献:
Chen, Bin, Shengbiao Wu, Yimeng Song, Chris Webster, Bing Xu, and Peng Gong. 2022. “Contrasting Inequality in Human Exposure to Greenspace between Cities of Global North and Global South.” Nature Communications 13 (1): 4636.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2258-4.
He, Shenjing, and Yongsheng Zhang. 2022. “Reconceptualising the Rural through Planetary Thinking: A Field Experiment of Sustainable Approaches to Rural Revitalis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96 (December): 42–52. 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22.10.008.
Krueger, Elisabeth H., Sara M. Constantino, Miguel A. Centeno, Thomas Elmqvist, Elke U. Weber, and Simon A. Levin. 2022. “Governing 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s of Urban Social-Ecological-Technological Systems.” Npj Urban Sustainability 2 (1): 1–12. https://doi.org/10.1038/s42949-022-00053-1.
Su, Shiliang, Shenjing He, Chenxi Sun, Hui Zhang, Lirong Hu, and Mengjun Kang. 2021. “Do Landscape Amenities Impact Private Housing Rental Prices? A Hierarchical Hedonic Modeling Approach Based on Semantic and Sentimental Analysis of Online Housing Advertisements across Five Chinese Megacities.”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58 (March): 126968. https://doi.org/10.1016/j.ufug.2020.126968.
整理者|何德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