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丨土地保护与保护地民生发展

2018年09月27日
研讨会

“国家公园建设与大自然保护” 国际研讨会

国家公园理念首创于美国,被称作是“美国最绝妙的创意(America's Best Idea)”。 国家公园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认可,是因为它帮助了人们重新认识、审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经验交流,推动我国大自然保护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由中国林场协会、北京林业大学、北大-林肯中心联合举办的“国家公园建设与大自然保护国际研讨会”于2018年6月在北京顺利举行。

发言人:乔治·麦卡锡(George W. McCarthy,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在早期的土地保护工作中,环保人士主要关注两件事:用于保护土地的法律工具,以及保护那些对土地赖以生存的生境和物种。但有一个物种经常被我们忽视,这个物种就是智人,即依赖于同一片土地生存的当地居民。他们并不总是以最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土地资源:他们可能会偷猎动物(包括一些濒临灭绝的物种)来食用或贩卖;又或许会对资源管理不善——清理或燃烧林地来饲养牲畜,甚至是过度采伐导致森林锐减。


过去的几十年中,很多非政府组织(NGO)在促进土地保护的工作中都有效涵盖了促进保护地民生发展的内容。他们会培训当地居民开发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向付费用户提供与土地相关的服务来获取收入,进行可持续林业开发或利用独特的生态系统培育药用植物等。


在本次会议中,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院长George W. McCarthy讲述了中国四川老河沟自然保护区的故事,并将其放在土地保护与生计发展相结合的全球语境下进行分析与讨论。

全球土地保护现状与挑战    

McCarthy首先谈到,可持续生计的内涵主要包括赋予贫困人口权利,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并注重整体与局部发展的关系,在提高收入和生产力水平基础上解决环境资源的制约等三方面内容,并强调可持续生计关注的重点不仅是当地的发展弊病或可利用的生计资产,还包括如何转变发展结构和过程、策略升级以及可持续生计成果。

在谈到全球土地保护现状时,McCarthy指出,全世界目前有79 亿英亩 (32 亿公顷)的公有土地受到各国政府保护,非政府组织(NGO)以及其他的私人和社会团体所保护的私有土地成为了公有土地保护的重要补充。并且,私有土地保护一般通过(Land and Trust)、保护地役权(Conservation Easement)等类似的法律工具来实现,对于大型风景区和大型景观地貌的保护,则需要公共土地保护和私人土地保护的紧密合作。目前,致力于土地保护的私人和社会团体的足迹遍布于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

虽然可持续土地保护与生计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投入到相关的探索与实践中,但目前仍然存在诸多不可持续的土地保护现状。部分非政府组织(NGO)将关注的重点仅放在野生动物和土地上,忽视了当地老百姓这一重要群体,造成诸多不满与阻力,进而导致行动难以推进;还有一些当地(基层或省级)政府官员在土地保护的行动方面,仅仅将当地居民迁出,并未与他们分享土地保护的成果和长远收益;一些由私人机构发起的生态旅游项目未能与项目利益相关者分享发展红利;保护区外围的居民和家庭没有足够的生计选择,很多人只能成为城市打工者、矿工、农业工人、甚至通过偷猎维持生计;各层级的政府机构、外国政府、致力于环保的非政府组织等对保护地的社区了解不够充分或存在刻板影响,给当地“贴标签”,也阻碍了实践的开展与政策的推行。

为了应对上述问题,McCarthy表示我们需要在土地保护方面尝试转变思路和模式,可持续土地保护的构想需要兼顾经济发展和土地保护两方面内容,并且要因地制宜,在不同环境下解决具体性的复杂问题,因为在可持续土地保护中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在策略方面需要做出的改变包括但不仅限于对问题进行共同决策,促进关系紧张的利益相关方进行积极协商进而化解冲突,从单一平行的努力向统筹运营的机制转变等。

   
可持续土地保护与全球实践    
在开展可持续土地保护与促进民生发展实践之前,需要先明确何为可持续的土地保护与土地利用。对此,McCarthy表示,土地保护区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体系和环境系统构成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治理结构下,利益相关主体——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私营部门、研究人员等获取资源的途径是不平等的。因此,利益相关方的互动应当建立在相互充分尊重、了解需求和依法行事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利益相关方的协商达到实现可持续保护的目的。

从目前土地利用与保护的现状看,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当地社区,在不同层面上影响森林砍伐和修复的驱动因素都来自于市场。同时,成功的且可以被复制的自然保护区发展与土地利用策略也都遵循着市场规律。因此,可持续的土地保护与利用应以市场为主导,以市场化的方式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此外,土地保护的运营管理结构也可能会促进或阻碍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以及与这些服务相关的费用,所以我们应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激励机制,设计适宜的政策工具来保护和管理地形地貌,进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计。

在明晰了何为可持续土地保护及其应遵循的原则后,McCarthy列举全球范围内不同组织在各个领域的实践案例,其中包括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在印度尼西亚的瓦卡托比国家公园、所罗门群岛的阿纳旺社区的海洋保护区、巴布亚新几内亚马当省的阿德尔波特森林管理项目、哥斯达黎加的原住民生态旅游网络和Amistad公园,以及在中国青藏高原和内蒙古草原的生态修复项目等。除此之外的实践还包括旨在促进更广泛社区森林权益的权利与资源倡议(Rights and Resources Initiative)、尼泊尔的社区森林使用者联盟(Federation of Community Forest Users)、加纳的民间响应(Civic Response)、英国的森林人项目(Forest Peoples Program)、肯尼亚世界农林中心(World Agroforestry Center)等。

   
中国的土地信托保护地——四川老河沟自然保护区的实践与启示    
老河沟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第一个民营土地信托保护区于2011年开放,是一个典型又有趣的可持续生计发展案例。桃花源基金会和大自然保护协会对当地居民进行养蜂培训,养殖的蜜蜂在产出蜂蜜的同时有效的保护了森林、维护了生态平衡。由于蜂蜜产量过高超出了当地市场需求,桃花源基金会又引入酒商为当地居民提供技术培训,教会他们如何将蜂蜜酿成天然低温发酵蜂蜜酒,并同意以一定价格购买。当酒品产量进一步增加并超出基金会吸纳能力后,桃花源基金会又引入了商业顾问从而使当地生产的蜂蜜酒进入了更广阔的市场。

老河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中国在土地保护和民营土地信托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在成立和运营的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不仅以稳定的资金维持了保护地的运营,更是取得了明显的环保成效,并且推动了更加多元化的地方经济发展,增强了经济韧性。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生计发展结果。虽然当地居民收入有所提高,却并没有形成一条明确的脱贫路径。此外,尽管保护区的建立增加了当地就业,但是与本地市场相比增加人数非常有限。在未来,包括产品定价、市场竞争、供应链、生计提高等在内的可持续性依旧是老河沟发展的一项重要挑战。

至于未来,McCarthy表示我们还应关注到市场策略和市场规模的可持续性,即品牌与定价、早期投资阶段与成长阶段、捕获更多价值链的方法等。此外,提高对技能培训的直接投入和对当地人口生计转换的直接帮助等这类公共政策,以及关注碳排放、生态服务等新兴市场的策略等,都可以成为未来可持续土地保护的关注点,从而更全面地推进全球可持续土地保护与生计发展行动。

(本文根据现场记录和PPT整理而成,未经演讲者本人核对。整理者:王梦然)




相关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