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17丨王学军教授谈“循环经济及其资源、环境和低碳效应”

2018年05月21日
研讨会

“全球时代的城市价值、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分论坛系列讲稿之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学军教授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内涵,讨论了循环经济的资源效应、环境效应和低碳效应,并采用量化方法衡量了上述效应。循环经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在生产、消费和处置的过程中减少、再利用、回收活动的统称。减少既是减少污染,也是减少能源消耗量。再利用是指将废弃物作为资源进行重复利用。回收是直接把废弃物当成新的资源回收。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资源利用率较低,原材料消耗量大,环境问题凸显,再加上出口过程中必须遵循《报废的电子电气设备指令》(简称《WEEE指令》)和《关于限制在电子电器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简称《RoHS指令》),面临着绿色贸易壁垒,因此,亟需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已经确立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在重点行业进行了循环经济试点,初步建立了政策法规体系。中国资源回收行业实现了较快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5%左右。2015年底,资源循环产业实现了2万亿元的产值,创造了3000万个工作岗位。

欧洲的循环经济最初是由一些智库和大公司提出来的,比如说飞利浦、联合利华等等,他们意识到商业模式必须向循环经济改变。20世纪90年代,丹麦和荷兰就已经建立了工业生态学。二十一世纪初,德国和荷兰产生了从摇篮到摇篮的理念,发展循环经济。2010年,循环经济的概念最终确立。目前,欧盟设立了循环经济的指令,包括:《废弃物框架指令》、《废旧电子电气设备指令》、《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指令》以及《生态设计指令》。政策方面,欧盟委员会确立了《欧洲2020──智能、可持续及包容性增长战略》;2011年提出了资源效率路线图。循环经济在欧洲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对产品的生命周期的评估,铝罐、地毯、铜线等产品的再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约较多的能源。在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当中,能源消费产生的环境负荷最高,要减少环境污染,关键是减少产品生命周期中所使用的能源。电子产品的制作需要运用一些材料,材料应用环节带来的环境负荷也较高,其次是包装环节。产品循环环节则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减少了环境负荷。

中国的循环经济可以产生资源效应、环境效应和低碳效应。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增加回收废物数量,减少对初级材料和原材料的使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还能够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污染排放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城市和农村的废物处理目标具有较大差异。十一五期间,城市废物处理率的目标是70%,实际处理率为77%;农村废物处理率的目标是30%,实际完成率为27.4%。十二五期间,城市和农村的废物处理率目标均有所上升。在低限制条件下,即不制定相关政策,允许人们按照现有方式进行下去,预计2020年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率将达到90%,农村将达到70%;如果进行相关优化措施,城市废物处理率将达到95%,农村也将达到80%。

城市废物的组成内容非常广泛,占比最大的是餐厨垃圾,其次分别是塑料垃圾、纸张。中国对纸张、塑料、金属和玻璃等产品有了广泛的回收利用。数据表明,中国废物垃圾总量和废物回收率的增长速度非常快。纸张回收率将从2012年的30%提升到2020年预估的60%,玻璃的回收率也将从2012年的13%提升到2020年预估的90%。2012年,发达国家纸张回收产生的资源估计效应为1610万吨,而中国纸张回收产生的资源估计效应仅为805万吨,玻璃、塑料等其他城市废物的资源环境效应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异。到2020年,中国城市垃圾回收的资源效应可能是2012年的3.88倍,且玻璃的资源环境效应将改善明显,达到了5.62倍。

发展循环经济能够降低污染物,产生明显的环境效应。2012年,中国汞污染物的排放量为7276公斤,如果不采用循环经济,排放量将达到8035公斤,循环经济产生的环境效应约为759公斤。与发达国家采用先进技术后6018公斤的排放量标准相比,中国循环经济还有1258公斤的减排潜在空间。对城市废物进行循环利用,也会产生很好的低碳效应。2012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5664万吨,如果不采用循环经济,排放量将达到17629万吨,循环经济产生的环境效应约为1966万吨。与发达国家13627万吨的排放量标准相比,中国循环经济还有2036万吨的减排潜在空间。

到2020年,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4倍的低碳效应、3.88倍的资源效应和7.66倍的环境效应。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空间巨大。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提倡和推广循环经济。目前,《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处在修订阶段,之后会有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措施来促进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促使更多的行业来发展循环经济。


(本文稿根据演讲现场纪录和PPT整理而成,未经演讲者本人核对)
演讲人:王学军,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相关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