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丨北京论坛(2017) 城市分论坛“全球时代的城市价值、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顺利召开

2017年11月08日
研讨会

15171

北京论坛开幕式。


2017年11月3-5日,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变化中的价值与秩序”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北京论坛(2017)隆重召开。本届论坛设有九个分论坛,其中城市分论坛的主题为“全球时代的城市价值、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北大-林肯中心)和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共同主办。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城市分论坛邀请到三十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交流。

本次城市分论坛由主题演讲、平行论坛和圆桌讨论三部分构成,平行论坛分别讨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治理”。与会嘉宾分享了个人的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介入到主题探讨之中,先后涉及到城市治理、城市规划、环境问题、可持续性、流动工人、住房制度、土地金融、公共财政、灾后重建、循环经济等问题,并呈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丰富的数据和代表性案例。立足世界,聚焦中国,鲜活的思想碰撞使得会场交流气氛热烈而富有成效。

例如,来自查普曼大学Joel Kotkin教授通过不同国家的城市特点和历史发展对比, 指出生育率在城市中心和郊区有明显差别。他认为城市可持续性应该关注人的需求,尤其是有孩子家庭的需求。很多这样的家庭都愿意住在低密度的郊区,而郊区生活的活力在城市规划中是不能忽视的。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石楠教授从城市规划师的视角解析中国包容性城市的规划经验。他强调,人是城市的主体,中国城市正在向更高质量的人居生活发展。

美国众议院的Jim Moran教授深入分析了政治与治理之间的关系。他以美国华盛顿特区以及周围城市为例,指出城市区域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区域治理的挑战。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 教授在报告中提供了环境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发展和环境问题并存的大背景下的城市环境问题。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Mark Gold教授以洛杉矶为例,探讨了特大城市面临的困境,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等,并提出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轨道交通等方式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多伦多大学的Amrita Daniere教授展示了不同城市的繁荣景象,然后用复杂性理论、政治生态学这两大概念对城市的可持续性进行了阐述,并以东南亚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例指出社区参与的重要性。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Andrés Rodríguez-Pose教授从伦敦的城市发展状况谈起,简要分析了西方乃至全球城市发展状况。他指出目前地域不平等问题明显,并且带来了一些政治问题。

利兹大学Adrian Favell教授和孙丽讲师介绍了中国和欧洲移民的数量、方向以及产生的影响,并且对中国和欧洲的移民市场进行了比较。他们指出,移民是一件好事,但是社会对移民的理解不足,政策对移民的包容也远远不够。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Cindy Fan教授聚焦于中国内部的人口流动,运用2010年和2014年的调查数据,介绍了中国家庭迁移的数量、方向、分布以及代际变化。尽管家庭分居的状况有所缓解,但是移民在城市的生活状态值得关注。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Marja Elsinga 教授的报告包括住房的范式、市场的制度、治理和市场供求等四个层面,提出住房政策如何满足居住和投资功能的问题。她拟出一个分析框架,用于分析不同国家住房供给政策的效果。

伦敦大学学院的吴缚龙教授认为中国在土地、房地产方面的金融化是一种“策略”性的行为,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同样表现出一种“过度积累”和“资本转向”的倾向。

墨尔本大学的黄佩华教授通过分析中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数据,指出城市一级政府的财政收入远远不能满足财政支出,因此在新一轮的财税改革中,必须考虑城市财政的可持续性。

香港大学的何深静教授的演讲聚焦于广州市恩宁路改造的案例,探索在改造过程中草根居民为争取城市空间权利的抗争以及中产阶级审美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Olshansky教授提出灾后恢复是受灾城市建立长期“韧性”城市的关键环节,而灾后恢复的成功关键在于事前规划。

北京大学的王学军教授阐述了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的很多实践,也对比了国外的先进技术,指出中国循环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巴黎政治大学的Patrick Le Galès教授以巴黎城市区域交通系统的构建为例,说明了城市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存在的矛盾和政治竞争,从而提出了对一个大都市地区而言政府应该如何管理的问题。

11月5日上午,与会嘉宾综合讨论了前两日论坛汇报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后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想法和思路,并总结自己参与这次论坛的收获和感想。其中包括:认识到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将中国和欧盟、美国进行对比会有借鉴意义;中国高密度高强度的城市建设的问题反思;如何制定高效、节约的住房政策;市民参与的城市治理方法等。发言人表示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可以倾听到来自不同背景学者的声音,了解不同文化和研究思路,对今后的研究大有帮助。

北京论坛(2017)城市分论坛的主持人先后为北大-林肯中心主任刘志博士、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教授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北大-林肯中心副主任贺灿飞教授。北大-林肯中心主任刘志博士做总结发言。


每一位嘉宾的演讲实录将会由本公众号陆续推送,欢迎关注。

7530

普曼大学Joel Kotkin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从全球视角看人类的城市”。
8521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石楠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包容性城市规划的挑战与应对”。
C633
美国众议院Jim Moran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政治与区域治理”。
C633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的报告题目是“改善政策环境可持续性”。
73EC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北大-林肯中心副主任贺灿飞教授主持论坛。
8376
来自多伦多大学的Amrita Daniere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重新思考城市经济的可持续性:实现综合发展的城市治理新方法”。
C800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Mark Gold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巨型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洛杉矶大都市圈面临的可持续挑战”。
A23B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Andrés Rodríguez-Pose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不被重视的城市的反击(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
924D
利兹大学Adrian Favell教授和Li Sun讲师的报告题目是“欧洲和中国城市的移民工人、区域发展和公民身份”。
85B4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Cindy Fan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家庭分裂或家庭迁移:中国城市的农村移民”。 9404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Marja Elsinga 教授报告题目为“变革世界中的价值观和秩序:可持续社会的住房制度”。
95FE
伦敦大学学院的吴缚龙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金融化”。
8843
墨尔本大学黄佩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建立中国地方公共财政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前景”。
AA5D
香港大学何深静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中国城市空间权利、中产阶级审美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8FF9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Olshansky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灾后恢复和弹性”。
8869
北京大学的王学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循环经济及其资源、环境和低碳效应”。
8695
巴黎政治大学Patrick Le Galès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伟大巴黎的幕后”。
AB72
11月5日上午与会专家讨论现场。
6020
北大-林肯中心刘志博士主持分论坛并总结发言。


相关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