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四十年中国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关注,有些国际报道并非恶意地称中国为基础设施建设狂魔(infrastructure maniac)。这些报道针对中国某个或某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规模、速度、难度和先进技术,发出如此感叹。然而,中国真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狂魔吗?换句话说,中国的基础设施发展经验在国际上是否很独特呢?北大—林肯中心研究人员刘志与刘秀英最近发表了题为“中国基础设施发展经验独特吗”(Is China’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Unique)的英文论文,试图在国家层面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和国际比较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该论文于2022年2月发表在英文学术刊物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了满足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提高所带来的需求,也常被作为一项政策工具刺激经济的增长。今天,中国各类基础设施系统趋于完善,一些技术及服务已引领世界水平,比如5G通信、高铁和特高压输电等。但是,通过对中国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比较以及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和水平的比较,作者发现,在国家层面比较,中国的基础设施发展速度是合理的,其发展轨迹在世界经验中并不特殊。
首先,作者计算了中国各类基础设施的国民收入弹性系数,计算方法是将给定时期内基础设施存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除以同一时期内GDP的年平均增长率。如英文论文中Table1最后一列显示,所有弹性系数都大于零,表明基础设施存量随着GDP增长而增长,在快速经济增长时期基础设施也快速增长。此外,普通公路、普通铁路和电力生产的收入弹性系数均小于1,表明其增速小于GDP增速。高速公路、高铁和手机用户数的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意味着这些基础设施存量或服务的增长速度超过了GDP。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存量比普通基础设施存量增长速度更快,反映了基础设施高质量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其次,作者选择了几个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五个高收入国家以及印度——进行基础设施存量的比较,如英文论文中Table 3所示,中国基础设施的总体存量与所选的五个高收入国家发展水平大致相当。除了公路和铁路密度在所有比较国家中最低外,其他所有指标都介于印度和高收入国家的水平之间。根据2019年10月,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综合竞争力(共12个领域)中国排名第28位,其中,基础设施竞争力排名位居全球第36位。从各国比较数据和国际权威评估结果来看,中国基础设施发展速度与水平也并不出格。
最后,作者采用一个简单直观的图示方法,将中国与各国2015年的各类基础设施水平或服务人口比例(access)与人均GDP进行对比,看看在众多GDP水平不同的国家中,中国各类基础设施的水平是不是一个异常值(英文论文中Figure 3,红点表示中国)。同时,还比较了2006-2015年间不同国家的各类基础设施水平或服务人口比例的增长速度(英文论文中Figure 4,每一条线的低端代表一个国家在2006年的水平,高端代表2015年水平;红线代表中国),结果发现中国泯然于众国之中,也就是说中国的基础设施发展经验并非鹤立鸡群。
综上,通过对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以及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对比来看,中国是基础设施建设狂魔的说法都缺乏经验数据的支撑。
论文发表后,作者意识到,论文中采用的数据过于汇总,未能更准确地反映我国近些年高质量基础设施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专门补充收集了若干可比国家的高速公路与高铁数据。如表4所示,中国高速公路占公路网络总长的比例处在高位,但并非遥遥领先。突出的是高铁在铁路网络总长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高铁迅猛发展,后来者居上,得益于拥有新的技术,同时也存在超前投资的倾向。此外,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近二十年也迅猛发展,这与我国城市化速度、特大城市的发展、以及高密度城市空间结构相关,高密度、紧凑型的特大城市土地利用需要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网络的支撑。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介聚焦中国近年高质量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由此得出“基础设施建设狂魔”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
表4 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的占比
注:数据来源于World Road Statistics;International Union of Railways;维基百科。
2020年3月,中国政府提出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基站、超高压输电线路、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计划。此外,《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都预示着中国的基础设施发展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要把握基础设施的发展走向,不仅需要审视过去的发展路径,还需要研究如下问题:目前基础设施发展的主要缺陷是什么?面临什么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以实现高质量和零排放发展目标?本论文也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探讨未来20-30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
论文链接: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4765284.2022.2040074?src=&journalCode=rcea20
注:由于刊物版权限制,在此不能提供论文电子版。除表4外,文中其他图表为英文论文截图。
供稿:刘秀英、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