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经济地理(编号41425001)”的支持下,本书抓住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代特征,将经济转型分解为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三个过程,基于经济转型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引入市场力量与全球力量、国家/区域力量以及地方力量,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系统地揭示中国经济地理格局演化变迁的深层原因,揭示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驱动力量。中国的经济转型引入了市场竞争,激发了企业家精神,导致区域企业活动频繁,大量企业进入,同时大量企业退出市场,企业动态的空间差异直接造成中国经济地理格局演变的微观机制,本书基于市场化、全球化以及分权化过程通过挖掘区域企业动态的深层机制,揭示产业空间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和土地城市化的内在动力,最后探讨重塑经济地理的能源与环境效应。
第一章,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回顾了中国经济从计划管制走向市场竞争(市场化),从封闭走向开放并融入全球经济(全球化),以及将经济管理决策权从中央政府下放到地方政府(区域分权)的渐进式转型过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梳理了有关经济转型对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影响的文献。
第二章,转型经济地理研究:这一章首先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的思潮演变,包括新区域主义,制度、文化、关系和演化转向,后马克思主义和新经济地理学等,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市场化、全球化以及区域分权过程对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形成及演化的影响。
第三章,全球力量地方化:全球力量只有通过地方化才能重塑经济地理格局,本章以外商直接投资区位为切入点探讨全球力量的地方化,实证表明区域分权及其相关的制度安排是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条件。
第四章,区域分权与地方力量:首先探讨中国区域分权化尤其是中央与地方在经济管理权限、财政分成、人事制度安排方面的变迁及其对经济增长、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然后以区域分权导致的市场分割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为例,发现国内市场分割虽然短期内激励了中国企业的出口,但从长期来看损害了城市的出口贸易。
第五章,经济转型与区域企业动态:区域企业动态是一个创造性破坏过程,企业退出释放资源,为企业进入创造条件,而企业进入又加剧竞争,迫使一些企业退出,从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相对而言,老企业和大企业的退出对企业进入的作用更显著(释放更多资源),企业退出更能吸引同行业或者技术关联性较强的企业进入,区域的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过程差异使得企业退出对进入过程的影响具有时空差异。
第六章,经济转型对企业生存的影响:这部分构建了全球、区域和地方因素影响企业生存的分析框架,研究显示全球化有利于直接参与全球化企业的生存,但也加剧了未直接参与全球化企业的压力;地方保护主义提升了企业生存可能性,地方企业支持政策、集聚经济等因素有利于企业生存,但长时间存在于集群中也可能导致不经济现象。
第七章,经济转型与产业地理集聚:中国制造业在空间上越来越集中,但存在显著的产业差异,地方保护性产业比较分散,而全球化产业则集聚在沿海地区。
第八章,经济转型与区域产业增长:基于新增长理论探讨转型经济对城市产业增长的影响,新增长理论认为动态外部性(包括专业化外部性、多样化外部性和竞争外部性)是长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第九章,经济转型与区域产业演化:实证检验了产业关联以及市场化、全球化和区域分权三重转型制度环境对区域产业演化的影响。
第十章,经济转型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结构在不同产业层次的趋同问题,分析市场化、全球化和区域分权对这一现象的影响过程。
第十一章,转型经济与土地城市化:本章通过空间计量模型研究财政分权政治锦标赛对土地城市化的作用。
第十二章,经济转型与城市土地扩张:基于市场化、全球化和区域分权分析框架,探究中国经济转型对城市土地扩张的影响。
第十三章,经济转型与区域能源消耗:回顾了中国能源产业改革和放松管制的过程,考察了中国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的时空变化,系统地研究中国经济转型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第十四章,经济转型与环境污染:探究了影响环境污染的制度因素,尤其是市场化、全球化和区域分权三个转型过程对环境污染的作用。
第十五章,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论,讨论了批判实在论,梳理了中国转型经济地理研究发现,最后提出了中国经济地理未来研究领域,展望了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前景。
作者简介
贺灿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1年毕业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理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研究领域包括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地理以及城市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