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灿飞、黄志基等
发表时间:2014-06-17
概要:
该书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引入世界银行提出的“3D”(即“密度-距离-分割”)分析框架,将其引申到城市层面,透视经济地理与中国城市发展的内在关系,探讨密度、距离、分割变量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16个主要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评价其经济空间、国土开发压力和国土利用效益,探讨其耦合关系,提出城市群经济空间域国土利用协调发展的空间战略和政策建议。该书特点是将前沿理论引申应用,通过独特的研究视角,遵从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城镇化核心问题。该书适合于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学者、城市与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工作者、相关政府管理人员,以及对中国城镇化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参阅。
该书由科学出版社于2014年3月出版,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科研课题《城市群经济空间与国土优化利用耦合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该课题围绕完善和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结合国土开发压力和国土利用效益,探讨了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之路。该课题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承担,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贺灿飞教授主持,隶属于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承担的公益性科研项目《中国多目标国土空间规划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研究历经三年,为支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的编制、推动我国城市群的空间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城市群发展与国土开发压力、国土利用效益密不可分进入21世纪,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是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重要载体。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提升并非孤立,它必须与资源环境压力和国土利用效益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城市群的强劲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我国城市群经济空间、国土开发压力和国土利用效益三者之间的耦合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梯度变化。国土开发和国土利用促进了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形成与完善;同时,城市群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国土利用效益的提高。
缓解城市群国土开发压力,走生态现代化道路
近年来,城市群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和生态挑战。我国西南和中部地区的部分城市群国土开发压力最小,沿海城市群的国土开发压力普遍较大,而西北部城市群国土开发压力最大。未来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群的增长方式应向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转变;中部城市群需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而西部城市群则应因地制宜选择特色发展之路。
提高城市群国土利用效益,走区域集约化道路
城市群的逐步形成与快速发展在短时间内对土地资源产生了大量的需求,缺乏合理规划以及投入产出比不高,使得国土利用的效益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沿海与内陆城市群之间的国土利用效益差异显著,并且城市群整体的国土利用效益一般,规模效益最好,结构效益和集约效益不足。未来,从国家层面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从地方层面加强城市群所在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以进一步提高国土利用效益。
提高密度、缩短距离、减少分割,走经济一体化道路
提高经济活动的密度、缩短与发达经济中心的距离、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联系是提升城市群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密度、距离、分割入手,针对起步期城市群选择特色发展路径,首要形成密度优势;而初期和中间期城市群,需发挥已有优势,弥补缺陷,寻找城市群升级的突破点;对于高级阶段则要着眼于培育世界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