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周年专题丨北大-林肯中心之十年回眸

2017年10月12日
关于我们的活动

undefined

Gregory K. Ingram
本文是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季刊
Land Lines
2017年10月·前院长寄语
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在学术上关注的问题与中国土地政策的当下挑战高度契合,这是林肯研究院在中国开展活动的理性选择。过去的35年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经历了常见的经济结构转型(农业比重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上升、贸易发展、城市化加快),也经历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机制转变背景下的制度变迁。在土地领域,由于中国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或集体所有,制度变革尤为矛盾重重。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土地相关问题,诸如产权、城市发展、房地产税和地方财政改革,以及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支付住房等等。中国在政策的制定上向来善于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外国优势,林肯研究院则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这使我们在本世纪初坚信林肯研究院与中国的合作大有可为。

2001年林肯研究院开始在中国开展活动,2003年7月1日正式启动中国项目。研究院早期的活动由到访中国的美国职员和顾问承担。马里兰大学的丁成日教授和Gerrit Knaap教授积极主持了中国项目初期的工作。在此阶段,林肯研究院启动了培训项目,同政府机构合作,资助研究项目,设立奖学金,组织学术会议和政策研讨会。研究院早期关注房地产税、耕地保护和城市规划。后来,由于在海外管理项目面临差旅等事务问题,研究院开始思考与中国本土的大学合作成立研究中心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林肯研究院也要求员工更广泛地参与项目工作。

2005年,林肯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展开初步讨论,探索建立伙伴关系。2006年两家单位继续推进这一工作,最终于十年前即2007年10月9日达成正式协议,成立了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北大-林肯中心)。北京大学方面,时任常务副校长的林建华教授促成了中心成立。北大-林肯中心提供城市经济学、城市政策、土地管理、土地政策、房地产税、地方政府财政、城市和地区规划以及城市事务方面的教育、培训和研究支持。中心的使命是研究土地、城市和财政政策;传播研究调查结果;促进学者、政策制定者和从业人员参与教育、培训、政策分析和研究。2007年中期,满燕云教授就职林肯研究院中国项目主任和北大-林肯中心的创始主任。2007年年末,中心在北京大学的办公场地落成,在满燕云教授的领导下开始招聘员工,并于2008年1月正式运营。2008年4月21日,中心举行落成仪式,特别邀请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杰出教授Arnold C. Harberger、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出席并致辞。 undefined
2007年10月9日,Gregory K. Ingram博士和林建华博士签署协议成立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
图片来源:PLC

从创立伊始,北大-林肯中心每年都会根据相关政府机构的建议为政府官员组织专业培训和研讨。相关政府机构包括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住建部和交通运输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课程主题广泛,涉及房地产评估技术和房地产税管理、公交导向性土地开发模式、可支付住房等。此外,北大-林肯中心组织了许多研讨会,邀请了国际专家和政府官员介绍、总结国际经验,尤其是各国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实践。这方面的主题涉及地方公共财政、土地政策、产权、城市交通、房地产市场和城市规划。参与机构不但包括上述单位,还扩展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事实证明,中国不仅善于吸收国际经验中的良好实践,而且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将国际经验融会贯通到新的政策中。

长期以来,林肯研究院直接面向学者和专业人士举办城市与土地问题的教育培训活动。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研究院培训的重心从培训“学生”转移到培训“老师”上。这一方法被称为“培训培训者”,旨在增强中国年轻学者解决城市发展和土地政策相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这个项目每年举行一次,针对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以及专业研究人员,通过专业集中的研讨会提高参与人员的能力。每年,项目为期1-2周,邀请约60名人员,其中大部分人获得了博士学位,且英语熟练。授课教师均为国际顶尖专家,为学员提供了宝贵的国际视野。培训项目多在北京举行。近年来,中心也开始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让北京以外的人员也能远程参与。自中心创立以来,已有将近600名学者从这一培训项目中获益。

除了培训和教育,北大-林肯中心还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土地相关研究。中心公开征集开题报告、邀请各领域的专家评审稿件。每年,中心授予10个论文奖学金,用于支持中国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此外,中心亦通过征集开题报告、择优录取的方式,每年提供7-8个研究基金项目,资助青年科研人员。中心还向国外学者提供3-4个竞争性的国际研究基金。获得国际研究基金的学者均会参与在中国举办的学术会议,与城市发展、土地政策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讨论阶段性学术成果。中心资助培训和研究项目,主要是为了创建一个学术平台,让深谙土地相关政策问题及其最新动向的国内外学者得以互动交流。中心举办的学术会议、培训课程和研讨会等活动均极大地促进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北大-林肯中心的研究人员也对城市和土地问题开展了研究,有三点尤为值得关注。首先,在2010年,中心研究人员意识到中国城市债务问题凸显,而且人们对此认识不足。在此之前,许多城市创造了地方政府融资工具,为了获得资金把城市土地抵押给银行。这些债务没有算入地方政府名下。中心在国内率先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了估算。随后,国家审计署的报告也证实债务规模。第二,尽管中国主要城市房价的快速增长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已有的房价指数低估了实际增长情况。中心与当时任教于清华大学的郑思齐教授合作,以美国Case-Shiller房价指数利用的重复销售定价方法为基础,研发了一项新的房价指数,称为“中国典型城市住房同质价格指数”(China Quality-Controlled Urban Housing Price Index),2014年开始发布,是现有关于房价的最科学的指数。第三,中心副主任贺灿飞教授过去数年间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关注中国城市的经济状况,例如中国出口导向型工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增长模式的影响等议题。贺教授的研究让人们加深了对中国各省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认知。

北大-林肯中心出色地达成了机构创立之初的目标。十年来尽管中国社会日新月异,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中心依然稳步发展。中心的研究成绩斐然,得益于其定位并非作为林肯研究院的“北京办公室”,而是北京大学和林肯研究院联合成立的中心。中心前有满燕云教授,现有刘志博士的杰出领导,这也是成功的关键。中国土地相关问题极具挑战性,没有简单快速的解决办法,更何况“牵一发而动全身”。土地收入无论是由农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带来的,还是征收土地税带来的,都不可避免地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息息相关。此外,农村用地转换成城市用地也是决定城市发展区位和速度的关键因素。北大-林肯中心创立之初,我们的愿景是帮助中国政策制定者探索众多土地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至少有助于减轻问题。如今面向未来,挑战依旧艰巨,北大-林肯中心依然任重道远。


相关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