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4日,北大-林肯中心在北京大学博雅酒店举行成立十周年庆典。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董事长Katie Lincoln莅临现场并致开幕辞。随后六位特邀嘉宾致辞,分别是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副主任刘修文,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国土资源部咨询委员、政策法规司原司长王守智,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项目部首席代表马晋红。嘉宾分别从合作机构角度积极肯定了中心的贡献,阐述了中心的五个研究领域——土地、财政税收、城市发展与规划、住房以及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并对中心未来的工作给予许多积极的指导和建议。

许善达总结了北大-林肯中心在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做出的贡献,提出了未来中国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或研究的问题。他认为,计划经济时期土地没有价格或者是隐性价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土地变得有价格或者是显性价格。这种转变就引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土地财富增加了多少?第二,土地增值部分的分配主体包括哪些?第三,各个经济主体参与土地增值分配的比例应该是多少?第四,各个经济主体通过怎样的方式或渠道获取自己的份额?这些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特有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同时,还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在“中国实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基础上来研究有关制度、政策、体制等等的问题。”
中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全面规范预算制度等各项改革都在不断地推进过程中。刘修文指出,未来的工作应该始终坚持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目标,致力于推动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现代财政制度的完善,致力于推动中国财税法定体系的健全。
刘克崮重点阐述了与中心合作的两项重大战略课题的研究。第一,是对中国宏观税负问题进行了判断,明确未来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路,提出了稳定税负的政策建议;第二,探讨了住房属性以及住房分类机制,明确指出住房的第一属性为居住,并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分成六个层次,强调针对不同层次房地产市场适用不同调控机制。此外,他还指出,住房市场调控的主体应该由中央政府转换为地方各级政府,建立起相应的市场保障,并大量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王守智在当前快速城镇化和土地制度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详细介绍了《土地管理法》的修订工作,并探讨了土地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他指出,在过去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土地方面的工作都着力于如何处理好农村土地与国有土地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土地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一土地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特殊性。公有制土地制度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如何处理好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关系,如何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让集体组织通过土地开发获得更多土地增值收益,如何让集体土地像国有土地一样获得同权同利同价,这是《土地管理法》修订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海绵城市建设是北大-林肯中心和大自然保护协会共同关注的一个议题,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项目部首席代表马晋红表示,在过去30年,中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下一个十年将是中国城镇化进行转型的关键阶段,对环境的高度关注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需求。她说:“我们相信只要将一部分自然带回城市,它们可以发挥服务功能,假以时日,便可以经济有效地解决一些甚至基础工程都难以处理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