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丨关大博:全球面向碳中和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2023年03月07日
讲座

本推文根据2022年12月3日北京论坛分论坛“高质量发展、碳中和与国土空间规划”主题报告整理而成,经报告人关大博教授审阅。


报告人:

关大博,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士,曾获得2018年全球百篇最具影响力奖、《美国科学院院刊》颁发2014年科扎雷利奖、英国Leverhulme Trust授予Philip Leverhulme奖、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年度最优政策性论文、2012年及2013年度列昂惕夫最佳论文奖。

关大博教授致力于研究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分析温室气体排放的驱动因素并探讨全球和国家的低碳及低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摘要:

本报告介绍了建设运营的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比较、可验证,全透明、全免费,聚焦全球发展中经济体的碳核算。其精细化碳排放核算可实现国家、区域、城市多尺度统一,全口径、可验证的高空间精度,可区分社会经济部门,可区分能源品种品质。关教授展示了基于相关数据完成的全球新兴经济体、全球中小型发展中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年度报告。并介绍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国碳中和、碳达峰的内涵及路径。


一 、全球碳排背景

大家都在说全球碳排放增加、全球升温,这个趋势到底是什么?

首先,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能源燃烧所带来的碳排放大量释放到大气中,产生温室效应。自2000年以来,全球的排放以每年3%-4%的速度激增,如果继续下去,到本世纪末全球可能升温7-8°。如果全球能尽量缓排、少排、减排,可能实现本世纪末温升不超过2°的目标。如果从2020年开始粗略估算,未来80年全球还有大约8000亿吨的碳排放空间。

图片

二、中国碳核算数据库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数据源主要是以欧洲和美国的数据库为主,话语权体系不掌握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手中。我们多年来致力于开发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比较、全透明的、聚焦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的数据库。

图片

构建“自顶向下”降尺度清单与“自底向上”排放点源大数据相验证耦合的碳排放清单大数据核算方法体系,通过将自顶向下的国家统计及宏观层面数据与自底向上的微观层面点源级和实测数据有机衔接,实现国家、区域、城市多尺度统一,全口径、可验证的高空间精度,区分社会经济部门、区分能源品种品质的精细化碳排放核算。典型数据例如中国长时间序列碳排放数据集,细分17种化石燃料、47个行业部门、10余种工业产品过程排放数据集;新兴经济体碳排放-社会经济耦合数据模式,构建全球所有245个国家/地区,135个行业部门,连续时间序列的全球社会经济贸易模型。

图片

图片

三、全球碳中和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碳排放增长最快的国家,包括缅甸、老挝、赞比亚、尼泊尔等,这些国家过去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增长了10倍,GDP增长60-90%。这些国家每一个在全球的碳排中占比都很低,但是他们加起来是全球的第三大排放体。如何让这些国家减排,是未来气候变化减排会遇到的非常大的挑战。在他们既要实现脱贫、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有没有可能实现净零碳排转型?目前来看,至少到2050年,欠发达地区的排放难以快速下降。由于他们需要排放空间,其他国家就需要更多的减排。以欧洲、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应该尽早地减排乃至于负排放,为欠发达地区挪腾空间。

       

四、小结

疫情可以成为全球结构性减排的契机,但也可能是报复性增长的开端。

中国承诺2060年碳中和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减排工作的重要贡献,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对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不发达的小国家群体有巨大的排放潜力,疫情封锁对其排放增长有所延缓,但不能阻止其整体成为下一个排放“巨头”;

全球气候治理中,应发挥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体间的桥梁作用,充分挖掘小国家群体的少排、缓排、减排潜力,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共识、诚信”是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基石。“诚信”的保障制度可参照设立由联合国托管的气候保释金机制,提升全球气候治理的稳定性。


整理人|齐放













相关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