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周年论坛丨刘守英: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2022年12月22日
讲座

本推文根据2022年11月5日北大-林肯中心成立十五周年系列论坛之一“双碳目标下中国城镇化路径:前沿思考”主题报告整理而成,经报告人刘守英教授审阅


报告人: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等。


摘要:

当前,我国乡村困局反应在“人、业、住、地”四个方面。我国需要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基础上,从单向城镇化向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相结合转变,要构建都市圈的城乡融合,要以土地为核心完善农村要素配置改革。乡村振兴要提高单位土地回报率,促进农业生产要素重组与升级;以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集体建设用地再配置和宅基地改革为核心重构农村土地配置;吸引高端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构筑村落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做出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双碳目标的实现。中国农作物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506.11千克/公顷,农药使用量为10.3公斤/公顷,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大约占农村能源总消耗的55%。农村使用散烧煤,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雾霾的主要原因。农村生物质的低效处理方式,我国秸秆年产量大概8亿吨,露天焚烧,造成空气污染。固定废弃物和垃圾没有有效的资源化利用。农村大概每年有将近1亿吨的废弃物,主要是农村的生活垃圾和生畜的粪便,带来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因此,实施双碳战略需要根本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乡村形态,积极推进乡村融合和乡村振兴。


一、城乡中国格局下的乡村困局

当前,我国乡村困局体现为大历史转型下乡村系统的功能失衡和活力丧失。具体来说,乡村困局反应在“人、业、住、地”四个方面。第一,农民面临着差异化代际困境。农一代逐渐老去,在全社会老龄化压力增大的当下,他们要如何体面的老去是其面临的问题。农二代不改离土、出村、不回村趋势,但不彻底的城镇化让他们的归宿未定。农三代积极进入城市,但面临着大批农三代不愿再于城镇落户(图1),使他们无法享受同等城市权益。

图片

图1 中国城镇化两率差

第二,农村产业凋敝是农村凋敝的根源。乡村产业多样化面临巨大困难,农村产业单一化趋势越来越显著。农业生产回报率低下(图2),规模越大、投入越大,越亏。此外,受制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城市的优质生产要素难以进入农村,农村产业发展的外生动力不足。

图片

图2 农业生产回报率持续走低

第三,农村住房条件亟待从根本上根本改善。乡村土地利用缺乏规划指引,加上大量农民进城带来的乡村空心化致使乡村所建造的房屋利用率极低。农村宅基地流转尚存在制度性阻碍,使得农民宅基地无法发挥财产性功能。住房财富积累的差异是城乡财富差距的根源。


第四,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二代和农三代进城使得生产能力较弱的老人支配耕地。农业规模户同样存在不盈利的问题。盖房占地、坟地越来越奢华、宅基地使用无序等问题导致乡村发展无地可用,新产业无法获得所需的空间资源。

 
二、城乡形态再审视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城乡形态对于我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城乡人口迁移产生逆城镇化趋势,城市中心成为人口净迁出地,郊区成为净迁入地。中心城区与郊区的收入差距扭转,发展最好的郊区人均收入高于发展最好的城市中心地区(图3)。乡村经济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表1)。
图片
图3 1985-2020年美国都市核心区与郊区的人口净迁入情况

表1 1974-2015年 美国非都市县主要类型
1974    
1989    
2004    
2015    

农业依赖型    
29.31%    
24.43%    
19.64%    
19.79%    
制造业依赖型    
25.42%    
22.23%    
28.51%    
17.61%    
采矿业依赖型    
6.34%    
6.41%    
5.51%    
9.31%    
政府依赖型    
9.54%    
10.73%    
10.82%    
12.10%    
服务业依赖型    

14.19%    
5.56%    
11.59%    
未分类    
16.29%    
21.27%    
29.97%    
29.61%    


参考美国的城乡形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城乡融合的内涵:(1)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一个连续的层次;完全农村地区和完全城市化地区之间存在一个以连续等级呈现的连续体;(2)乡村和城市之间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联系;(3)乡村和城市之间没有优劣,仅仅是发展程度的区别和功能的分别。城乡融合的表现:(1)农村地区出现变化。乡村工业、服务业、非农人口出现在乡村、社会设施和自然设施的融合;(2)城乡社会特征重叠,城乡边界模糊;(3)城乡关系的变化。一是乡村功能变化,乡村不仅是食物的重要生产地,同时也是提供公共品的重要场所。二是城乡关系由对立竞争转为融合互补。三是空间相互依存性将乡村纳入经济和文化主流。城乡融合的主要特征:(1)人口向郊区和乡村流动。城市中心不再是人口迁移唯一的目的地,广阔的城市郊区和农村地区是人口迁移的新方向;(2)城乡经济相互依存;(3)城乡产业结构差异减少。乡村产业结构非农化、多样化趋势明显,乡村产业结构趋同于城市地区;(4)城乡收入水平缩小。城乡之间收入水平、幸福感、生活质量差距不存在天壤之别。


三、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路径


面对当前的乡村发展困局,对标城乡融合的要求,我国亟需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探索城乡融合的路径。首先,应摒弃两极分化的旧思维,从单向城镇化向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相结合转变。二要构建城乡融合区域作为新的空间载体。具体来说,要构建都市圈的城乡融合,大城市郊区与城市区的融合以及县城及其延伸区的融合。三要以土地为核心完善农村要素配置改革。完善以都市圈为尺度的土地功能和空间内配置,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权利体系以及土地市场。同时,在当前农村发展存在困局的情况下,我国需要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乡村振兴主要存在以下四个路径。第一,推进农业生产工业化以提高单位土地回报率,促进农业生产要素重组与升级。第二,以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集体建设用地再配置和宅基地改革为核心重构农村土地配置。第三,吸引人口回流,吸引高端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第四,基于村庄形象、村落半径变化、村落功能、基本公共服务、老龄化、乡村文化等方面构筑村落新形态。

整理人|张培风










相关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