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傅伯杰院士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在生态修复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生态文明是一个历史的选择,它遵循人类的发展规律。一方面,生态文明强调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另一方面是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更多强调人类要敬畏自然和顺应自然。人类应该从自然界中学习规律和吸取经验,使社会运作的方式更加符合自然的规律。生态文明的核心观点实际上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相呼应。儒家思想、佛学思想和道家思想有着同样的观点和想法,就是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而现今,自然资本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但是人类的福祉实际上并没有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有很大的提升。这促使我们反思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效应。而生态文明倡导一种生态导向的现代化,目的是指导人类消耗更少的自然资源,同时更多地提升人类的福祉。因此,讨论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实现生态文明,有一系列的路径。绿色发展是现今社会发展的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另外,还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升级传统产业、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调整能源结构、提升环境保护的质量、深化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促进制度创新等。其中,促进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是比较重要的一环。
中国的生态系统与景观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区域之间自然条件的差异非常大。同时,中国人口和资源的分布呈现高度不均衡的格局。例如,中国64%的可耕地位于华北地区,但是在华北地区只有18%的水资源,82%的水资源都分布于长江以南。现在中国有14-15亿人口,西部13省土地占72%,但是人口只有29%。我国的生态系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包括沙尘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另一方面面临快速城市化等问题。现在城市化率是57%,在快速的经济增长需求下,城市化率会进一步提高,大量的自然资源等待开发。因此生态修复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图1. 中国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及景观
中国生态系统管理政策的发展大概分为1949-1980年、1980-1999年和2000年之后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侧重农业的发展。第二个阶段工作的重点从农业的发展转向了生态修复,一些具体项目在这个阶段开展。在第三个阶段中,国家更多关注生态系统的修复。修复工作覆盖到了全国各地区,以及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
相关研究显示,中国政府在1998年至2015年期间,对于生态修复工作的投资不断增大。同时在过去的20年间,植被的修复和恢复程度不断上升。现今,黄土高原的绿化程度大大提升,北京的沙尘暴天气频率显著降低,土壤流失和土壤侵蚀的情况有所缓解。在国家的层面上,2000-2010年间土壤侵蚀的面积减少了5.6%,土地沙漠化的面积下降了6%,土地石漠化的面积下降了4.7%。这得益于从生态的角度对草地和农田等地区进行的修复和控制。此外,哈佛大学团队以及傅教授团队的研究指出,中国在土地绿化方面的工作走在了世界前列。2000-2010年间,全国广泛推行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草等项目大大增加了碳汇,促进了对土壤的保护,有利于对风沙的预防和水土的保持。
图3. 中国对于生态修复的投资
一系列的生态修复项目陆续推出,这些项目部分是在国家层面上的,部分在地方层面上。有一些由中央政府推动,有一些由地方政府推动。在国家层面上,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天然林保护项目、退耕还林项目、重点生态服务区项目和生态保护红线等。在地方的层面上,主要是地方和中央的一些合作。例如北京和天津的风沙源防控项目、三江源生态项目、中国西南部有关石漠化的防控项目等。以下具体介绍与生态修复有关的工作:
1988年,中科院建立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这是一个长期的、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生态监测及研究的网络。同时它也是英国生态监测网络的一部分。该网络现有44个站点,分布于农地、林地、草地、沙漠、湖泊、海湾、湿地和城市,涵盖了中国不同的景观和生态系统。同时,该网络还有一个综合中心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进行综合一体化的研究。这个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目的是对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流程和功能方面的变化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记录。
十年前,中国划定了63个重点生态服务区,其占据了中国49%的土地面积,各自承担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固沙防洪等具体的生态功能。2011年,国务院发布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种类型,而禁止开发区的设置主要就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进行生态修复。
中国还建立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体系。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56年,到现在为止中国一共建立11000个保护区,占到中国土地面积的18%。国家林业局在1998年发起“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旨在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中央政府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2011-2035)》,并正在修订重点保护动植物的名单。中国政府希望建立起新的保护区体系。根据新的政策,原来的保护区将被分为三个主要类型,一是国家公园,二是自然保育区,三是自然公园,自然公园包括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区以及地质公园,这个工作在今年年底就会完成。
三北防护林项目从1978年开始建设,预计将在2050年完成。三北防护林共覆盖13个省份的559个县,到2018年底一共种植了超过3000万公顷的森林。在三北防护林中,有天然林保护项目以及退耕还林项目,分别始于1998和1999年。这两个项目是全世界最大的国家性的生态服务转移支付项目。目前对于天然林保护项目的总投资是4000亿元,退耕还林项目的总投资是5000亿元,均由中央政府投入。
生态资金转移支付项目从2008年开始建立,具体来说,政府给各个县和农民支付相应的资金,并要求农民和当地政府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修复。生态转移支付的预算从2008年的60亿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721亿元,2010年有437个县受益,到现在已经覆盖了700个县。
生态保护红线在2011年提出,目前已经有15个省的红线规划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复。预计到今年年底,所有省份的生态红线规划都应完成并通过国务院的审批。
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也正致力于实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目前,我国已取得了相当多的进展和成就,带来了许多的生态效益,改进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但同时,该工作也面临城市化、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沿海地区湿地损失等新问题的挑战。未来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本文根据演讲现场纪录和ppt整理而成)
演讲人:
傅伯杰,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通讯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
整理者:
刘君洋,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2019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