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再整理的进展:理念、实践与经验”讲座顺利举行

2014年05月30日
讲座

【2014-05-30】2014年5月27日,应北大-林肯中心邀请,美国土地管理实验室的创始人和执行主任康宇雄博士北京大学做了题为“土地再整理的进展:理念、实践与经验”的专题报告。来自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上百名师生认真聆听了此次报告,并与康宇雄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交流。

康宇雄博士首先从国内外土地再整理实践中频繁出现的“钉子户”现象入手,强调了土地再整理实践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然后,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国内外案例,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土地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一是土地再整理的起源。与大家的认识不太一致的是,土地再整理实践其实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早在美国建国初期就开展了土地再整理工作。二是现代土地再整理的发展历程。他将这一发展历程总结为三个阶段:1970-1990年,这一阶段侧重技术开发与基础设施财政支持研究;1991-2010年,这一阶段强调为城市化提供便利可行的土地政策组合;2011到现在,研究重点已转向基于参与性和包容性的土地再整理管治建设。康博士通过不同国家的大量访谈案例,比较了不同政策的目的及其实现程度。三是提出了构建以管治为中心的土地再整理政策设想。他认为,新的土地再整理政策应该是建立在普遍共识基础上的安排,寻求双赢的愿景,并且能够打破不同领域的界限。更具体地说,这一政策安排是基于集体决策,而这一集体决策则是土地再整理的核心要素。换句话说,引导土地再整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会如何构建管治的过程。最后,他在报告结论中再次强调,土地再整理不仅仅是推动城市扩张和开发的工具,而且是构建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集体决策的过程。土地再整理需要跟其他改革同步实施,比如分权化,公民社会建设,法制建设,城市规划和公共财政等。

在讲座中,康博士还提出了一些非常鲜明的观点。比如土地再整理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将带来周边地区土地价值的极大提升;同址安置居民比异地安置更好,因为居民也可以享受价值增值带来的好处;再比如,基础设施用地主要由土地所有者无偿贡献,因为他们获得的预期收益也最多。这些观点都引发了师生们的极大兴趣和思考。

报告后的互动环节中,在座师生结合中国实践,向康博士提出了一系列与土地再整理相关的问题,康博士一一做出了精彩的回应和建议,交流极富启发性。

 

康宇雄简介

康宇雄博士是土地管理实验室的创始人和执行主任,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土地工具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公开包容的土地资源配置决策程序。他同时也是麻省理工大学城市规划和财政专业的讲师,以及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访问研究员。教育经历方面,康宇雄先生在麻省理工大学城市研究与规划系获得城市规划硕士和城市发展博士。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财产权力和义务、土地调整和共享,以及地方公共财政。其中,他十分关注政府如何获得由于公共投资所带来的土地价值增值问题,以及为穷人提供永久住所和地方基础设施融资中的社区合作问题。

 

(供稿人:北京大学 黄志基  校对:北大-林肯中心 赵敏)

相关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