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参加你们的会议。我不敢奢谈中国的城市研究,因为城市研究的范围实在是太广泛,我个人仅仅涉及城市地理学及其应用。而回顾中国城市地理研究40年,首先要了解40年前的中国城市地理是什么样的基础。
西方现代城市地理的大学课程和教材是二战以后开始出现的,一般认为在1946年。而中国,受西方影响,上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城市地理的论文,直到60年代,城市地理的论文全部加起来也只有区区数十篇,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开展了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扼杀了除经济地理以外的其他人文地理分支。所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念大学的时候,是没有城市地理课的。我1964年大学毕业以后,因为文革等政治运动,接近十年没有接触业务。直到1973年寻找经济地理专业的方向,才开始接触英文书刊,记得第一篇阅读和翻译的文章就是《学校教学和城市地理:一些新的方法》。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在中国关起门来埋头于阶级斗争的同时,西方的“计量运动”不仅发生,并已进入尾声,以城市地理为主的人文地理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就是改革开放前我所面对的基础!
北大经济地理1974年正式确定转向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
1978年改革开放,北大经济地理招收“文革”停课后的第一届大学本科生,我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开出“城市地理学”这门课。中国地理学有一个传统和特色,是理论联系实际,拥抱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当时“文革”以后,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为我们提供了服务国家的良好机会。同时,我们有一种追回过去失去青春时光的强烈愿望,当时工作起来真是非常努力。加上80年代整体上比较宽松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在这种背景下,经过老中青共同努力,开创了一个城市地理的新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40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取得哪些进展?我认为:
(1)城市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相当好的发展,可能现在是中国人文地理里最发育的一支;
(2)城市地理学为中国的城镇化做了舆论准备和部分理论准备,从不被高层认识,到被纳入国家战略,再到现在成为人们普遍的行动;
(3)城市地理学的实践活动促使地理学成为我国城市规划或今天是国土空间规划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现在人文地理学的应用领域与以前相比,已经非常多了,不可同日而语。
(4)中国城市地理走出国门,初步登上了国际学术舞台,和海外同行对话交流,讲述了中国城市的故事。今天来了不少过去有过交流的国外朋友,借这个机会,向你们过去对我们的帮助表示感谢!
大家一定会问:中国城市地理学在理论上有什么进步和建树,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回答的问题。我认为城市研究要发现“规律”,要提出所谓“理论”,其本质就是对某种城市现象提出解释的一个逻辑体系。而“规律”或者“理论”是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系统,并不一定是几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铁律”。中西方城市当然有共同的可比之处,如城市形成的基本原理、城市是集聚的产物、城址选择的基本原理、城市集聚与扩散的基本规律等大的发展阶段,等等。同时又有许多的差异和特点,即所谓的不可比,尤其是中西方城市的概念、口径、管理体制等。城市现象的复杂性还在于,常常“可比”之中包含了“不可比”,而“不可比”中又包含了“可比”。甚至在中国内部的复杂条件下,各地也是有可比又有不可比,道理也是一样的。我对中国城市的研究,常常就是要去发现哪些是西方理论已经揭示的现象,哪些是与西方不同的差异。我认为发现中西方城市的“同与不同”或“可比与不可比”,往往就是研究寻找创新空间的过程,就是研究的本体。
我举一个例子,在我研究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时,就存在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态度是完全不顾国际上已有郊区化研究成果,对我们的研究采取否定态度,甚至冷嘲热讽,说“郊区化是资本主义的一套”、“无非是月亮还是西方的圆”、“崇洋媚外”、“脱离中国实际” 、“直接套用国外理论”等等;另一种态度认为,只有完全符合西方郊区化的一切特征才叫郊区化,例如说只有带来城市中心区衰落的郊区化才是郊区化,只有西方的自发式郊迁才是郊区化,等等。中国的郊区化没有导致中心区的衰落,开始时以被动式郊迁为主,因而中国的郊区化不是郊区化。这就把郊区化的城市离心扩散现象,与导致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完全搅和在一起了,有点本末倒置。对国内外都有的城市离心扩散现象寻找中国的原因和给予中国的理论解释,恰恰是中国学者研究的主要任务。当然我做得好与不好那是另一回事。个人,在学科40年发展中的作用是无足轻重的。
当然,我也有遗憾。最令我遗憾的是,一生中真正工作的时间实在太短,俗话说“人生苦短”。大学毕业后,因政治动荡,接连9年一事无成,虚度了最有创新力的时光。2006年刚退休就生病,死里逃生,离开业务已经12年。这就使得我本来应该做的事情很多都泡了汤,成为一生的遗憾,当然关键还是自己不够努力。
所以,我期待现在的年轻人,不要辜负了今天充满机会与挑战的伟大时代,祝愿现在还在一线工作的老朋友和新朋友,要加强身体锻炼,使学术创新不断进步,长期可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