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16丨顾朝林教授谈京津冀巨型区的空间重构 2017年02月16日 研讨会 “世界文明中的巨型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分论坛系列讲稿之十六 顾朝林教授谈京津冀巨型区的空间重构 来自清华大学的顾朝林教授基于河北省委托的环首都圈研究、中国发展基金会委托的关于京津冀城市群的规划项目,以及联合国委托的有关“一带一路”的大会报告,介绍了京津冀巨型区空间重构的相关观点。 一 为什么要讨论京津冀巨型区 首先,要看世界与中国的贸易关系。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出版了《中国旅行日记》,里边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最初是指从中原地区通过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到达中亚和地中海的贸易路线。后来常常把历史悠久的“南方茶叶之路”和自宋、元时期兴起的海上贸易通道合称为“丝绸之路”。很多学者也针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在宋、元、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产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和香料。最近的两三百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朝、明朝、清朝早期,中国对世界贸易的贡献是最大的,但清朝末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贸易是急剧衰退的。 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集中在贸易的产品、地区发生了变化。中国在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2013年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现在是124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如今,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集中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未来中国将继续在“一带一路”地区加强贸易联系,该地区主要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拥有约44亿人口和21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球份额的63%和29%,是世界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一带一路”仍然是中国未来国际贸易的核心地区,需要各界关注“一带一路”战略。 其次,顾教授谈到中国未来的空间战略和发展目标。目前,中国有十几个城市群,未来这些城市群的主要城市人口都会超过1000万。整体来说,中国从上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计划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目标。按照这样的目标,未来中国城市体系的框架格局应该是基于“四纵五横”空间结构,进一步促进三个方向的空间发展战略:京津冀城市群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京津冀巨型区作为“一带一路”的轴心,对未来中国整体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的城市化正在进入大都市化的时代,“十二五”规划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都将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中国大都市化的特点是:(1)工业企业从相当多大城市搬迁出去;(2)在大城市边缘出现人口和产业集聚的新城镇;(3)在行政区交界区域出现大量通勤流,例如,河北的燕郊和江苏的昆山,距离北京或上海只有30公里,每天通勤上班的人非常多。人口迁移到大城市和大都市区,是市场空间资源分配的结果,由此可以发现巨型区开始形成和发育了。 二 巨型区和京津冀巨型区 随着互联网和快速交通系统的发展,人口、商品和信息流动的成本越来越低。巨型区存在巨大的相关网络系统,它们具有环境、文化、基础设施和功能的一般特征。这种新的空间组织是由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巨型区具有人才、生产、创新和市场等组织功能,正在成为新的巨大经济体。 目前,中国有五个重要的巨型区,这些区域的人口占全国的22%,面积占全国的12.38%,但它们的GDP、FDI、进出口贸易值占比都分别达到了50.01%、78.86%、87.33%,所以巨型区对于中国的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三个区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就是京津冀城市群,又叫环渤海都市圈,构建了以北京为核心,天津、青岛、大连作为战略分支的空间格局。延边通过珲春港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建造了中国面向东北亚的新门户;丹东开发了中国和韩国合作经济区作为东北的新海港;唐山已成为“一带一路”建材的重要供应基地;烟台将扩大港口和机场规模,成为环渤海的重要节点;日照靠近连云港,连接欧亚大陆桥。京津冀从面积、人口、经济总量上来看,基本上可以跟美国西北部的城市区和日本东京都市圈进行比较,称得上是一个世界级的巨型城市区。第二个是长江三角洲巨型区。发挥集群优势,推进河海联运工程建设,加强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密切联系。第三个是珠江三角洲巨型区。促进广东自贸区与“广东-香港-澳门”的区域合作,推动珠江三角洲从“全球工厂”转变为“全球经济中心”。 顾教授重点介绍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情况。京津冀核心城市是北京,北京经济增长非常快,有52家世界五百强企业、91个中国五百强的企业总部、146个跨国公司的总部、1759个国有企业的总部、360个私营企业的总部、26000个外资企业。京津冀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但分布极不平衡。区域内部城市化的水平差距非常大,城市扩张非常厉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尽管北京市的第三产业产值占到了总产值的76%,但从全球来看生产、服务的整体水平应该还不是很高。北京、天津出现的大城市病非常严重,比如住房问题、交通拥堵问题、教育与医疗问题等。另外,京津冀巨型区面临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区域生态遭到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等问题。 三 京津冀巨型区的空间重构 在“一核、两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框架下,京津冀巨型区的空间结构要进行调整,对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进行有序疏解,把天津、唐山等城市考虑进来,统筹规划,形成一个巨大的多中心协同发展的巨型城市区域,以重要城市为支撑,以战略功能区域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道和生态走廊为中心,重新考虑功能区和区域网络的空间布局。 根据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比较优势和现有基础,构建一个现代城市体系将加快建立合理的分工,完善京津冀巨型区的功能和宜居生态,覆盖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和人口区域中心,推动小城市群地区城市化发展。顾朝林教授认为京津冀巨型区可以分成三块:一块是以北京为中心的首都经济区;一块是由沿海城市组成的滨海地区;一块是以石家庄为中心,南部四个市为核心的冀中南地区。 四 正在塑造中的北京大都市区 关于都市区的研究,在中国已经30多年。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和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都市区才真正初见端倪。最显著的是北京大都市区。 首都经济圈地处中国人口、城镇、经济、交通网最密集的地区,近年来已成为全国经济和人口向心集聚的地区。北京是世界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巨型城市,2010年人口达1962万,位列世界三十个巨型城市的第十位。然而,与全球三十个巨型城市相比,北京无论人口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不是最大或最快的,所以顾朝林教授认为现在控制北京的城市规模言之过早。 从人口规模上看,即使在计划生育政策发生改变的情况之下,实际上北京城市近两年流动人口基本上维持平衡,不增长。从通勤空间上看,东京城市区域的通勤空间是45公里,上海的通勤空间是35公里,北京的通勤空间是28-32公里,还构不成一个大都市区的范围。从空间分布上看,北京重点中学主要分布在四环以内,五环以外是北京布置重点医院的空间,六环是建设新城的空间,知识溢出和创新导向的企业集聚在向西北和南边的空间延伸。从生态环境上看,张家口和承德是位于京津冀的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是北京和天津的生态屏障,不仅是京津两市城市供水的来源还是沙尘暴的关键控制区。另外,快速增长的轨道交通把这些空间都关联起来,北京周边形成了边缘城市。通过这些现象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北京的巨型城市区域正在形成。 五 小结 顾朝林教授最后总结,中国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中,京津冀地区对未来中国的区域发展十分重要,体现了中国的巨型城市区域正在形成。虽然京津冀巨型区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和最重要的区域经济核心,也是亚太地区综合实力突出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但仍然面临人口爆炸、产业升级、交通拥挤、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贫困等挑战。顾教授特别强调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特别是巨型城市区域内的空间重构。因此,京津冀地区应发展多中心空间结构并构建功能区、构建纵横的发展轴等;而对于目前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大都市区,控制北京的规模言之过早,过早的控制也不利于这一巨型城市区域下一步的发展。 (本文稿根据演讲现场纪录和PPT整理而成,已经演讲者本人核对。) 演讲人: 顾朝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整理者: 曾馨漫,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员; 夏昕鸣,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2016级博士生。 相关刊物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