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16丨傅伯杰院士谈“城镇化的环境效应及新型城镇化” 2016年12月09日 研讨会 “世界文明中的巨型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分论坛系列讲稿之四 傅伯杰院士谈“城镇化的环境效应及新型城镇化”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正如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先生所言:“人类的未来寄于城市当中。”所以城市和城镇地区对人类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傅伯杰院士与大家分享城镇化的环境效应以及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问题。 傅院士指出城镇化会给环境带来许多影响,比如会影响到水资源,造成用水量增加和水污染问题;改变径流和水文周期;产生温室效应和空气污染;改变生物多样性,使生物聚落缩减和破碎化;影响气候变化,带来洪灾,许多国内城市都出现了市内洪灾问题。 城市化的生态影响已超越了自身边界。城市仅占据小于全球3%的陆地面积,但是却造成了78%的碳排放,消耗了60%的居住用水以及76%的木材使用量。伦敦的生态足迹为2100万公顷,是其自身规模的125倍。全球的环境变化也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 中国城镇化在过去的30年增速很快,城镇化率由30年前不到20%增长为现在的56%,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7亿人口,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内人口将超过10亿人。因此在城镇化研究上,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对象。 傅院士考察了1980年到2010年间中国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探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考察的区域包括京津冀、长三角、长株潭、珠三角、成渝以及武汉城市群。其研究利用了遥感影像、GIS数据、户口普查资料以及环境监测数据。 数据表明,城市化呈现快速扩展趋势,但区域的差异很大。各城市群地区的城市面积都在增加,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最为迅猛,增幅最大,城市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从1980年的4.12%增加到2010年的21.85%。成渝地区位于中国不发达地区之一,但是它的城市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也从1980年的0.99%增加到2010年的2.45%。观察长江三角洲1980、1990、2000、2010年的土地开发扩张情况,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新开发土地都用于城市建成区的扩张,这对生态和环境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城市土地增长速度高于城市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率是下降的。 快速城市化的生态效应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首先,城市的扩张对其他类型的土地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城市化造成湿地和农地面积大幅下降,尤其是在城市区域,农用地的面积不断下降;同时农用地的破碎度上升。所幸林地总体面积基本保持不变,在城市群地区还略有提升。 其次,城镇化的速度影响到静初级生产率(NPP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在1980-1990年间,城镇化速度相对低些,NPP呈现上升趋势;而1990-2000年间,城镇化速度迅猛,NPP急剧下降;2000-2010年间,在一些地区,NPP又有上升的趋势。 第三,城市区域的增长造成一些很严重的空气和水污染污染问题。大气和水污染在各城市群地区的强度都较大,并且在一些地区不断增加。珠三角二氧化硫( SO2)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最高;长三角和珠三角的 SO2和COD排放强度均先升后降;京津冀大气、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均在逐年下降;长株潭有上升的趋势。PM2.5在城市地区明显高于周边地区。 第四,城市的热岛效应日益恶化。城市地区的温度上升非常显著,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热岛效应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季风的影响。通过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温度的比较,特别是在1月与7月,可以发现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升温有很大的差异。而且随着城市的扩张,热岛效应的规模也在扩张。 面对现有的问题,我们的未来将会怎样呢?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又是如何?2014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新型城镇化目标,进一步明确放弃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走一种以人为本新型的城镇化道路。傅院士介绍了覆盖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协同发展的“两横三纵”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根据土地、水、大气、循环、环流的特点以及生态承载率,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市规模结构。 中国的城镇化要实现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协作。政策的重点需要从城市到城市地区的转变,从单一关注土地的利用和土地的城市化到关注人口的城市化。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应是新型城镇化实施过程的考量,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生态网络以及绿色基础设施的改善。 傅院士强调若要更平稳地实施新型城镇化,我们要依赖政策和机制的创新,优化和重构城市和农村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空间。高层次的政策干预要与地方的社会、经济、环境、文化背景相结合,要鼓励地方创新。 从科学层面,城市化是一个空间过程,需要一个景观的手段,这在理论上是合适的,在实践上是必要的。景观生态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它从不同的地域层面研究空间型式与生态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没有从区域景观和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服务,城市是不可持续的。用Richard Forman的话说,“现有的景观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原则在城市区域层面的应用是特别有效的。” (文稿根据现场记录和PPT整理,未经演讲者本人核对。) 演讲人:傅伯杰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整理者:金璐璐,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2015级硕士研究生 相关刊物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